人才交流
“课堂英语”职场张不开嘴 大学英语教学求变革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0-09-08 文章来源: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网
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前普遍要学习十余年英语课程,但踏入职场后很多人发现所学并不是所需。是实践中的英语太过变化多端?还是大学教育不适应需求?既满足职场需求又有益于大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又该如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然而很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却发现自己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掌握大量词汇、语法头头是道,可一旦要用英语交际时,就出现问题或用词不当。究竟是何原因使得精心安排的高等教育未能带来理想效果,毕业生在职场应用英语仍困难重重?
坚持学英语,只为通过四六级
拥有十几年英语学习史的大学生,进入单位后往往不能与外籍同事顺畅交流、阅读英文材料困难重重、短短几句的英语邮件也要斟酌修改。“学得好,却用不灵”这样的英语学习现状原因何在?
十几年里,学生们接触的都是慢速的、发音标准的简单听力题;看的不是故事就是著名文学;写的都是跟校园和生活相关的小文章;说的是准备好的课上小演讲;练的都是怎么做单选,怎么做完型填空。而这一切,当学生们离开学校,便很难再遇到。用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到的这些,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以后,除了认识单词外,其他的就好像再无用武之地。总的来说,“学的太多,有用的却太少”是症结所在。
为了了解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状况,笔者对全国10余所高校的百余位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对大学英语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满意度平均分仅为5.05/10,当问及对教育现状满意的部分时,被大家认可较多的是“硬件完善”和“师资雄厚”这类随着教育投资增加而改善的“硬”实力,而其中“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应试色彩重,能力培养少”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成了大学生公认的问题。
这一结果无疑会令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大感失望,为何国家、学校投入了如此之多的财力和精力,却换来了大家的普遍不满。使用着越来越先进的设备,面对着越来越专业的老师,却仅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认为,与高中时期相比,自己的英语水平分别在应试(22.45%)和实际应用方面(30.61%)有所进步,而选择有进步的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换言之,在大学期间,大部分人的英语竟是“越学越差了”!“我还在学英语,是因为我要通过大学四六级”,很多同学如是说。至于想将大学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除了8%的人认为“可以”,8%的人认为“绝对不行”以外,其余的人都认为需要更多的学习。当然,这指的不是“常规课堂的学习”,而是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
脱口而出,“托福”式教学投石问路
职场英语能力的需求是有针对性的,有限的课时自然无法面面俱到,故而学生不但很难实现全面提高,职场需要的应用英语能力也无法到位。要利用最有限的课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托福”式教学,势在必行。
托福考试是美国教育考试院为留学生举办的英语能力检测。其目的是检定非英语为母语者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在校园里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托福考试中,听说读写均紧扣大学学习生活的话题,覆盖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需要应用英语的场景。由于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为综合检测留学生英语能力的最佳工具。
反思国内,硬性规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使通过考试,也不能证明学生具备了英语应用能力上的“大学水平”,更不用提达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同的——具有日常英语听说交流能力和可以查阅翻译英语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要求。
在教育界以提高听说能力为主的各种呼吁声中,很多大学相应提高了对听说能力教育的重视,但听力课上走着神听着10年前的“经典”材料做做题,口语课一旦进行到分组讨论便会变成“母语闲聊”时段实在对普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有教育者为此提出了“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缩减平时的精读和语法词汇教学,以大量听说训练取而代之。但由于有限的课时以及对阅读能力高度要求的传统英语考试,这种方式很难被老师和同学接受。事实上,只要传统的考查方式不改,这听说教学法则很难被推广。
课堂教学,模拟职场全接触
要改变这种令当代大学生不满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均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并被充分贯彻,英语教学的功用才可以最大化,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可以得心应手应对英语环境的考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托福考试内容可以借鉴,即:需要什么能力,就用什么方法教授什么内容。例如:听力教学上,提高听力材料的语速,使用更贴合实际的内容。对话类除了日常问题,可以加入面试片段,两人讨论工作的片段,文章加入商谈和会议片段等等。通过不断对类似场景和内容的训练,增强学生对职场背景下的英语对话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阅读上,提高文章难度。多接触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老师可以多介绍与专业相关的材料的写作特点以便学生阅读时可快速找到重点以提取关键信息,可以为学生提供之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英语材料进行阅读教学,如会计专业可提供英语报表作为专业阅读材料。同时,可以将文学著作作为辅助材料,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至于写作,学术和专业写作固为重要,但一般学生今后最常用到的便是应用写作。因此,学生需要一定的课时来系统学习和掌握简单应用文的写作。正确的格式、语气和结构都需要不断练习,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把所学变成自身能力。
口语部分则应减少准备好的演讲,锻炼学生在无准备情况下的自我表达能力,即使出口都是很简单的词汇老师也应该鼓励,崇尚华丽或偏僻词语反而是不可取的,因为口语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遣词造句不同于文学词句所要求的优美严谨。内容上可以设置任何生活和工作中的常用话题,如建立保持商务联络谈论(问候,自我介绍,表达喜好,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等),谈论工作(描述工作任务,介绍公司、产品等)工作制定计划与安排工作(安排会议议程等),使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提早接触职场口语环境。
从“读写”走向“听说”,必修选修双管齐下
教育的针对性,不但要体现对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视,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否则,便会沦为功利教学。只有当学校的教育成果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本身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的情况下,教育才是成功的。为此,笔者对大学生对各种英语能力的现状以及需求进行了调查。由于传统教学十分重视读和写的训练,所以相比较阅读和写作,更多的学生表示听说能力上有所欠缺。对于具体需求,在听的方面有71%的学生非常需要“听懂并理解日常交际英语”的能力,而只有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有84%的学生需要“能较为流利准确的与外国人进行日常话题交流”的能力,而相对只有4%的学生不需要这种能力。
由此,为了改善这种不满现状,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我们提出“必修加选修”的英语教学模式,即在不干扰现行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具实际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二者互不干扰,双管齐下。“必修加选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设置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英语能力,以及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职场内容训练提升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两者结合,可以满足大多数毕业生步入职场后的基本英语需求。而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个体对于不同英语分项能力的需要,各种专项训练就有赖于有限的必修课时之外的选修课。以对提高听说能力需求较高的学生为例:就可以在必修之外,参与听说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英语听说选修课,其目的在于着重锻炼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使学生脱离哑巴英语的困境,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进行选课,每个学期每人遵循自己意愿选修一定比例的英语听说选修课。这样就可以在不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提高实质听说能力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最不满意的部分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课堂收获少”,所以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授课方式和内容最好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浪费了师生共同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预期的效果。
讨论课和电影课都是较活泼的课程方式。讨论课可以就近期新闻热点进行开放式讨论,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组织职场背景下的情景对话,内容可覆盖自我介绍,询问个人爱好,发出邀请或者涉及工作场景;电影课上,教师则可以把班内学生按照电影片段进行分组,按小组顺序配音,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发音方式和语感。利用放映电影进行英语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在教学进行到枯燥时适当添加电影教学既可以增加学习兴致,又能达到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目的。
学习的最大目标在于它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得以运用,所以要最大化的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时需要什么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学以致用。能让毕业生在工作生活中得心应手的使用英语,真正具备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不是考试能力,正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所在。课堂里做到有的放矢,职场上便能学以致用,大学英语教育,将能越来越好的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应用挂钩。